宁夏与陕西历史上都有个“三水县”

来源:  作者:张树彬  时间: 2011-02-10 16:12  阅读量:    字体【

今陕西咸阳市旬邑县原名三水县,是址在今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红城水古城两汉时期的三水县,连同其县的设置、县名、人口,一并迁徙了过去的。也就是说,今旬邑县的根在今宁夏吴忠大地上,北魏后世代居于旬邑县之人,其祖先极可能生活在今吴忠同心县一带。

两个相距千里的“三水县”

宁夏吴忠市同心县下马关镇西北部的大罗山脚下有个红城水村,分上垣村和下垣村,上垣村有座古城,即红城水古城,这里是两汉时期的三水县故址。

陕西省咸阳市有个旬邑县,从北魏至民国年间也叫三水县。1964改名为旬邑县。旬邑县自明万历九年(1581年)至上世纪末,曾8次编修县志,但对旬邑县历史上长达1400多年名为三水县之渊源不甚了了。

这两个远隔千里的地方所涉及之“三水县”,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据笔者考证,两汉时址在今红城水的三水县,和北魏以后址在今旬邑县的三水县,二者之间不简单地只是命名上的相同,而是有着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即址在今陕西咸阳市旬邑县的原三水县,是址在今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红城水古城两汉时期的三水县,连同其县的设置、县名、人口,一并迁徙了过去。也就是说,今旬邑县的根在今宁夏吴忠大地上,北魏后世代居于旬邑县之人,其祖先极可能就生活在今吴忠同心县一带。

公元前120年宁夏“三水县”出现

我国的西北地区上古代属雍州之地,这是一个很大的地域,几乎囊括了今天的陕、甘、宁、青诸省区。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今宁夏地区属北地郡(郡治在今甘肃宁县西北)。公元前205年,汉高祖派兵攻克北地郡,仍建北地郡(郡治在今甘肃庆阳北之马岭)。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徙内地70余万灾民到地饶人少的河套以南屯耕,使这一片人口稀少的地区出现了“冠盖相望”的初步繁荣景象。这年,设置了安定、天水、西河等5个都尉属国,用以安置归降的匈奴,其中安定属国都尉在三水县。这是所见史料中最早提到“三水”。至于这个三水是何时所设,还是早已有之,尚无史料可考。

公元前114年,朝廷又将北地郡西南部析出一些县设置了安定郡。其时,北地郡治马领,领有马领、直路、灵武(今宁夏贺兰西北)、富平、灵州、咰衍(今宁夏盐池北)、方渠(今甘肃环县南经)、鹑孤、弋居(甘肃宁县南)、廉(今宁夏银川西北)……等19县,人口有20多万;而安定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领21县,有14万多人口。

东汉羌族之乱,三水县的3次迁徙

古代西北有一个古老的民族,叫羌族,原来长期居住在以青海湖为中心的青藏高原,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早在西汉时期,羌族就已发展到150多个部落。东汉建立后,陆续迁羌族多部于金城、陇西、天水、扶风等郡。东汉永平元年(58年),汉将窦固等攻破青海羌族后,又将其迁至三辅(今陕西西安周围)一带。东汉政府设西域都护府驻军屯田,防止内徙的羌人与青海的羌人联系。

公元107年,朝廷派都尉王弘等征发羌族骑兵征西域,引发大规模的羌族起义。官军在镇压过程中大败。羌滇零部攻占北地郡,并以北地郡富平县(今吴忠市利通区境内)为都城,自称天子。

由于西北广大地区为羌族起义军所控制,加之公元109年并、凉二州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饥荒严重,公元111年朝廷迁安定、北地等郡于关中。整郡的迁徙,诸郡所辖之各县自然均在其列,如安定郡的三水县、爰得县、高平县,北地郡的富平县、灵武县等,都经历了这次迁徙。

在古代,人口是国家的重要资源,衡量一个朝代的兴盛与否,常以人口的数量为比照,往往是宁失其土地而不失其人口。所以在迁徙中,不只是将行政建制迁往内地,而且是连共土地上的人口一并迁徙。百姓留恋土地不愿迁徙,大小官吏便以毁坏庄稼、拆毁房屋等强制手段强迫搬迁。

公元129年,东汉第一次羌人起义基本平息。这时尚书仆射虞诩又上书汉顺帝,认为北地、安定、上郡一带,沃野千里,水草丰美,阻山带河,不可久弃。建议将汉安帝永初五年迁走的安定、北地、上郡迁回原地。于是,背井离乡18年之久的百姓,担挑锅碗瓢盆,背负口粮衣被,肩扛农具家什,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徒步踏上了千里迢迢的回归之路,其艰辛之状可想而知。至当年九月,安定郡迁至临泾,因已入安定郡地界,且人困马乏,就在这里停下了脚步,因此就使得在旬邑旧志中有了“汉三水县治在今甘肃泾州”之说。而北地郡则迁回了原地,且将治所置于富平。

是年,汉顺帝派郭璜督促散居在外的原三郡居民各还旧县,修复城廓,设置候亭驿站,修复废坏的渠道,大量屯垦,提高了当地粮食自给能力。汉顺帝亲自巡视了北地、安定的戍边将士。

西北羌族第一次大起义虽然平息,但羌民零星起事却始终延续。由于汉朝廷没有认真吸取教训,未能及时调整对羌人的政策,公元139年又激发了羌人第二次大起义。东汉朝廷再次将安定徙至扶风,北地徙至冯翊。这次徙至扶风后,三水、高平、爰得等县被安置在今陕西彬县一带。因是寄治他县,故这些外迁来的县只是在他县划一隅之地而治,故不称其为县,而称其为“里”,即称三水里、高平里、爰得里等。这是三水县的第二次迁徙。羌人在东汉末年先后发动了3次大起义,绵延数十年,故第二次迁徙后,北地、安定有不少县再未能迁回原地,如富平县、爰得县、三水县等。

北魏太延二年(436年),三水县又迁至与今彬县相邻的汾邑县,亦即秦汉时的栒邑县,并将县名改为三水。由此,三水县便永久地在陕西落户,也就从今宁夏的历史上消失了。这就是说,今陕西之旬邑县,是由两汉时治在今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红城水的三水县,连同县名、编制、人口经过3次辗转迁徙而到了陕西,它的根是在宁夏。

 

附旬邑建置沿革(为编者所加):

秦(前221~前206)时,属内史,为栒邑县。秦始皇并六国后,为别于诸郡,特称京师为内史。《通鉴注》说:“秦内史兼治汉三辅”。《十道志》说:“秦兼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本县地处三辅,或日处关中,正属内史。战国秦置栒邑县,秦统一后,因之不变,仍为栒邑县。

西汉(前206~8)时,属右扶风,仍为栒邑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高祖元年(前206)属雍国(秦灭,项羽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二年属中地郡,九年(前198)属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属右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属右扶风。右扶风统县二一,栒邑序列十一。新莽(9~23)时,属京尉郡,仍为栒邑县。《三辅黄图》:“王莽分三辅为六都尉,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栒邑、义渠十县,属京尉大夫。”

东汉(25~220)时,属司隶校尉部右扶风,仍为栒邑县。《后汉书·郡国》(一):司隶右扶风统县十五,栒邑序列十二。三国(220~265)时,属魏之雍州扶风郡,后改属新平郡,仍为栒邑县,后省。据《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记载,魏的扶风郡统县十五,栒邑序列十二。兴平元年(194)曹操分扶风、安定二郡数县设新平郡,栒邑属之。至文帝黄初七年(226)已无栒邑名。雍正《陕西通志》说)“魏省栒邑”。

西晋(265~316)时,本县境置有三县,均属泾州新平郡,一为三水县。《中国地名大辞典》于“栒邑”条说:“北魏徙三水来治。”《陕西地理沿革》说:“汉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设三水县,北魏太延二年(436)迁设于今旬邑县。”《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均说:三水县属新平郡。《魏书·地形志》下:泾州统郡六,其三为新平;新平郡统县四,其三为三水。雍正《陕西通志·建置》(二)按:“晋邠邑,后魏改置三水县”。二为爰得县。西汉爰得县在今甘肃省泾川县东南,北魏迁设来县。三为高平县。西汉高平县设于今宁夏固原县境,北魏迁设来县。

北朝西魏(535~557)时,先属恒州,次属南豳州新平郡,后属豳州新平郡,为三水县。《通典·州郡》(三):“西魏置恒州,亦汉栒邑地。”雍正《陕西通志·西魏州郡县统属考》:恒州辖三水县。《陕西地理沿革》:“西魏大统元年(535)曾于县内兼设恒州(实为侨设),不久即废。”《辞海·历史地理》于“南豳州”条说:“州名。北魏置。以州境北有豳州相对而得名,治所在白土(今彬县西南),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旬邑、长武及甘肃泾川地。”南豳州于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为豳州。《陕西地理沿革》:西魏豳州新平郡,辖有三水县。

北朝北周(581~618)时,撤销爰得、高平二县,辖地并入三水县,属豳州新平郡。雍正《陕西通志·北周州郡县统属考》:豳州新平郡辖白土、三水、永寿3县。

隋(581~618)时,先属豳州,次属北地郡,后属新平郡,为三水县。《元和郡县志》:三水于“开皇三年(583)以县属豳州”。《辞海·历史地理》:“北地郡,大业初改豳州置。治所在安定(今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县、合水、正宁、庆阳南境及陕西旬邑、彬县。”《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隋北地郡义宁元年(618)领安定、罗川、襄乐、朋原、新平、三水六县,二年(619)安定置归义县,以新平、三水属新平郡。”

唐(618~907)时,属京畿道邠州,为三水县。《通典·州郡》(三):“大唐分置十五郡,此(古雍州)为京畿关内道”。京畿道的邠州,按《通典》所列统四县,三水序列二。《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形》(一)、《元和郡县志》、雍正《陕西通志》、清代各版《三水县志》等,均谓邠州统有三水县。

五代(907~960)时,旬邑县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邠州,仍为三水县。《陕西地理沿革·旬邑县沿革表》列五代梁、唐、晋、汉、周均有三水县,均属邠州。北宋(960~1126)时,属永兴军路邠州,为三水县。《宋史·地理》(三):永兴军路邠州统县五,三水序列三。《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同此。金(1115~1278)时,属庆原路邠州,为三水县。《金史·地理志》下:庆原路邠州统五县,三水序列末。《西安府志》:三水“唐属邠州,金因之”。

元(1271~1368)时,初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巩昌路,为三水县,至元七年(1270)并入淳化县,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13~14图),元陕西行省巩昌路辖县标有三水。关于并入淳化时间,《元史·地理》(三)、《大清一统志》、《元代行政地理研究·沿革陕西》、雍正《陕西通志》等都说是“元至元七年”(1270),而清康熙、同治《三水县志》、《创修城池记》等却说是“元至正十八年”(1358)。但“至正”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顺帝的最后一个年号,至正十八年到元亡只有10年时间,如果这时并入淳化,可以说元代存设三水县。今查《大元一统志》中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领县二,为新平及淳化,无三水县。各版旧县志于“官属”类中,金县令后紧接明县令名,中缺元县令,据此,“至正”显系“至元”之误,并入淳化时间,当以元至元七年(1270)为准。淳化县,按《元史·地理志》(三)所载,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

明(1368~1644)时,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邠州,初仍并归淳化县,后复置为三水县。《明史·地理》(三)于“三水”注说:“成化十三年(1477)九月,析淳化县地置”。雍正《陕西通志·建置》(三):“成化十三年始割淳化十六里置此邑(指三水县)。”《创修城池记》:“成化丁酉(十三年),居民思复故邑,上陈制下,仍立三水为县。”《雍大记》、各版旧县志说法同此。可见,成化十三年前,三水仍并入淳化;成化十三年,和淳化分置,三水复为县。《大明一统志》: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邠州领县二,为淳化、三水。

清(1644~1911)时,属陕西省凤邠道邠州直隶州,为三水县。《清史稿·地理》(十)于“邠州直隶州”注说:“隶凤邠道……雍正三年,升直隶州,领县三,三水、淳化、长武。”《大清一统志》、雍正《陕西通志》等同此。

中华民国(1912~1949)时,依据《全国行政区划一览表》、《全国行政区划表》、《现行行政区划一览表》、《中华民国省道县区域表》、《全国行政区域简表》、《行政区域》及旧《辞海》“附条”等记载,初仍为三水县,民国三年(1914)1月,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复名栒邑县,始属陕西省凤邠道。民国二年(1913)3月属陕中道。民国十四年(1925)9月属关中道。民国十七年(1928)撤道,直属陕西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8月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又复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8年5月7日,在中共栒邑区委领导下,许才升率领本县农民武装暴动,攻克县城。12日成立栒邑县临时苏维埃政府。30日起义失败。但从此以后,国民党栒邑县政权,名义上管理全县,实际上辖区仅限于今本县的城关、张洪、原底、太峪等乡镇,不到县境的一半,并日趋缩小;其他乡镇,或为革命活动区,或为革命政权区。革命政权的中心区,先后在本境的有:关中分区原为关中特委,1935年11月设,区苏维埃政府驻今马家堡。1937年9月改为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行政专员公署仍驻马家堡。1940年初迁驻今看花宫,8月迁驻今马栏。1949年5月迁往三原。新正县1933年8月,在本县及甘肃正宁县交界成立正栒邠革命委员念,1934年10月改为新正县,驻马家堡,1940年迁驻看花宫,1941年迁驻阳坡头。设有4区21乡,共3479户,16820人。辖区约为今本县北部、东北部及甘肃正宁县南部、东部。赤水县1935年2月,成立赤淳县苏维埃政府,10月撤销,在所辖东区改设淳耀县苏维埃政府,西区改设赤水县苏维埃政府。赤水县政府1937年3月从淳化县马家山迁至本县今土桥马家庄,1941年3月迁往淳化县中嘴。设有4区26乡,共4005户,22289人。辖区约为今本县清塬、石门、土桥及淳化县十里塬、华家山以北地区。永红县1934年10月16日,在今本县底庙郭村成立,辖3乡26村,人口1.1万,面积65平方公里。1937年5月撤销。马栏县1949年5月,在今本县马栏设立,9月撤销。栒邑县1947年5月22日,成立栒邑县政务委员会,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1948年4月,陕甘宁边区发展,栒邑县政务委员会政区扩大到今旬邑城关、太村、张洪、原底、郑家等乡镇。1949年2月12日撤销栒邑县政务委员会,成立栒邑县人民政府,3月改属陕甘宁边区西府分区。7月栒邑县政府迁入县城内。1949年5月2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政务委员会决定,栒邑县归属邠县分区,新正县、赤水县归属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6月20日,将原新正县所梏三区、四区、六区,赤水县所辖四区、五区,划归栒邑县,9月把马栏也划归栒邑县,仍属邠县分区。至此,全境一统于栒邑县,结束了数县并立,县域分割,县政不一的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中国近代政区表》记载,1950年1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栒邑县属陕西省邠县分区。1950年5月2日,划归成阳专区。1953年1月23日,撤销咸阳专区,栒邑县划属陕西省宝鸡专区。1956年10月撤销宝鸡专区,栒邑县改由陕西省直辖。1958年12月合大县,撤销栒邑县,和长武同时并入彬县,直属陕西省。1960年12月划归咸阳市。1961年8月22日撤销大县建制,恢复栒邑县,同时复设陕西省咸阳专区,本县属之。1964年9月10日,因“栒”字生僻,选同音常用字,改为旬邑县。1970年咸阳专区改称咸阳地区,辖旬邑等13县。1983年10月5日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旬邑县受辖至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