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时期的政权建设

来源:市委党史办  作者:吴晓锋  时间: 2013-02-03 15:43  阅读量:    字体【

内容摘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西北地区创造时间最早的正式的工农民主政府,是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在西北地区的具体实践结晶,是革命委员会临时政权向苏维埃正式政权的重要转变,是南梁游击区向巩固根据地转变的主要标志。根据地卓有成效的政权建设,为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和新中国国家政权建设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新时期国家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

政权建设,是革命的根本问题。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的创立和建设,是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在西北地区的具体实践,经历了初探(寺村塬)、发展(照金)和成熟(南梁)三个时期,由建立临时政权(革命委员会)过渡到建立正式政权(苏维埃政府),基本遵循了开展群众工作,建立武装,开辟苏区,建立政权,巩固政权的发展过程。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探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时期的政权建设。

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时期苏维埃政权的创立条件

1933年10月16日,照金苏区沦陷,陕甘边的红军主力北上到合水一带。11月3日至5日,随军北上的陕甘边区党政军领导人在合水的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总结开展武装斗争和创造根据地的经验教训,讨论部队改编、根据地重建等重大问题。会议决定撤销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恢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尽快组建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组建3路游击总指挥部,红二十六军居中策应,开辟南梁苏区。之所以选择在南梁开辟新苏区,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

1、地理条件:南梁位于庆阳市华池县境内,地处桥山山脉中断大梁山麓,方圆百余里。它东临黄河天险,北有沙漠遮蔽,西以子午岭为屏障,南望关中、陇南,境内山岳起伏,森林茂密,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有利于红军开展游击战争,藏匿于梢林,运动于沟峁,进可攻、退可守,为红军建立革命政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2、群众基础:南梁地区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人民群众生活极其贫困,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不断自发的举行武装反抗斗争。刘志丹、谢子长等共产党人早期在这一带从事兵运活动。1928年初,清涧起义的余部曾在这里进行过革命宣传;1930年至1931年间,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队也曾在这里活动;1932年冬,红军陕甘游击队也在这里休整。南梁地区的群众很早就经受了革命的洗礼,接受了革命的思想,萌生了强烈的革命愿望,为根据地建立政权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政治环境:南梁地区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薄弱地区,处于陕、甘、宁、晋、绥等省的交汇处,各派军阀、民团内部矛盾重重,意见分歧,阳奉阴违,勾心斗角,对红军的态度也各不相同,都想借剿共以扩充自己实力,而不愿真正剿共被削弱。如此,南梁一带敌人兵力空虚,成为建立革命政权的理想之地。

4、自身因素:1933年11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合水莲花寺正式恢复,并成立了第四十二师,下辖三个团,全师500余人,战马200多匹。王泰吉任师长,高岗任政委,刘志丹任参谋长,黄子文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成立师党委,杨森任书记(后张秀山接任)。5月28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恢复,张秀山任书记;同时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主席,边金山任副主席,吴岱峰任参谋长。7月,中共陕甘边区特委作出了《目前政治形势与陕甘边党的任务》的决议,指出陕甘边“已经进到新红军和新苏区的创造阶段”,提出陕甘边党、政、军目前的任务是:以华池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创造中心苏区;恢复照金苏区;打通与陕北根据地的联系;创造条件,转变临时政权为正式政权,实行土地革命,扩建红军。【1】

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时期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措施及成就

1934年11月4日至6日,在南梁荔园堡召开了陕甘边区工农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第一个正式的红色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习仲勋任主席,贾生秀、牛永清任副主席,蔡子伟任政治秘书长。设立了土地、劳动、财政、文化、监察、粮食、肃反委员会。会议还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土地决议案》《财政决议案》及《粮食决议案》等重要文件和法令,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巩固苏维埃政权,扩大革命根据地。

(一)土地改革:边区政府一成立,就成立了土地委员会,组织贫农团,开始了土地分配。其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富农出租部分的土地,地主参加劳动的可以分地;分川地不分山地;中心地区分土地,边沿地区则不分;田、苗一起分;没收地主富农多余的土地、牛羊分给雇农、贫农和中农;依据农户的主要生活资料来源,及其剥削和被剥削的程度来划分阶级;红军家属分好地,享有优先权。【2】在土改中,土地委员会先调查掌握和没收地主的全部财产,然后划定成份,进行分配。分配时,首先照顾雇农和佃农,对山地采取按需划块,给在白军中当兵的暂时不分地,留有公地,待他们回来再分。分配了荔园堡地主张清玉的川地20亩,山地2000多亩,粮食几十石。【3】在玉皇庙川、白马庙川、二将川、白沙川、豹子川等几道川的村子,土改运动搞的热火朝天,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支援革命和参加生产的热情。

(二)财政粮食政策:陕甘边区长期以来经济落后,广大农民生活极其贫困。边区政府成立后,采取了各种发展措施,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与民休息;另一方面扶植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主要是:1、不向群众征粮、派款,使其休养生息,鼓励发展生产,增加粮食;2、党政军的开支主要取之于豪绅地主和有计划的向敌人夺取;3、在土地分配中适当留出一部分作为红军公田,由村苏维埃政府经营;4、建立牧场,养猪放羊;5、组织互助合作社,调剂余缺,支持农民发展生产;6、对红军家属、孤寡残疾实行救济;7、保证军粮、保障民生,建立流动仓库,分散储藏;8、党政军从领导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全部实行供给制,经济待遇一律平等。【4】这些卓有成效的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发展了生产,改善了生活,为巩固边区的红色政权提供了丰厚的物质保障。

(三)商业金融政策:边区政府采取设立集市,发行苏币,保护小商贩利益的政策,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荔园堡的集市每月开市三次,逢一为集,即农历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为集日。每逢集日,荔园堡方圆数十里的群众纷纷前来赶集,市场生意兴隆,一派生机。发行的苏币采用木刻版,印在白平布上、涂以桐油而成。总共发行3000元,票面分一元、五角、二角、一角4种,与银元等值。财政委员会在荔园堡设立了苏币银元兑换处。对白区来的商人,采取争取、欢迎和保护的政策,并通过各种办法,同白区开明的商人建立合作关系,运来蓝白布匹、粉连纸、绿白纸、油墨等边区的紧缺物品,带走土特产品、牲畜,大烟和白洋。一些商人受革命影响,逐渐变得同情革命,千方百计给苏区输送货物,支援边区建设。

(四)文化教育建设:边区政府成立后,提倡兴教办学。在荔园堡办起了第一所列宁小学,郝建德任校长,张景文任教员,在校学生60多名。校舍十分简陋,架木板当桌子,垒土台当凳子,扫锅灰当墨汁,自编革命教材。还开办了陕甘边区红军军政干部学校,刘志丹任校长,习仲勋任政委,教学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和政权建设,对提高党政军干部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前后办了3期共培训干部200多人。陕甘边区特委和边区政府分别创办了机关报《布尔塞维克生活》和《红色西北报》,由龚逢春和蔡子伟主编,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根据地建设的成绩。

(五)社会建设:边区政府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活动,设立了禁烟、禁赌、妇女放足委员会,发布了相应条例,并制定了反对封建买卖婚姻,反对迷信活动等法规,开展了以劝破除迷信、劝戒赌博、劝戒鸦片烟、劝禁止买卖婚姻,劝妇女放足、劝男子剪辫子为内容的“六劝”活动,用新思想、新文化教育群众,引导他们从封建思想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通过这些政策和措施,陕甘边区广大群众的精神状态和边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景象。

边区政府还制定了军事、民团、土匪、肃反等一系列政策,巩固发展来之不易的红色政权。边区政府的成立是革命委员会临时政权向苏维埃正式政权的重要转变,是南梁地区由不固定的游击区域转变为巩固的根据地的主要标志。【5】随后,各县陆续建立起了革命政权。到1935年2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下辖富西、富甘、赤安、华池、庆北、合水、安塞、赤淳、中宜、新宁、新正等11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和代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4个县的南区苏维埃政权。

三、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时期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成功经验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时期进行卓有成效的政权建设为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和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1、善于总结借鉴经验教训,适时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求生存。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且发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6】陕甘边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最主要原因就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坚持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克服党内“左”右倾错误的干扰和影响,特别是在与中央失去联系后,按照陕甘边区的具体实际,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使陕甘边的红色政权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得以生存。寺村塬、照金革命根据地丢失后,刘志丹毅然决定把革命的中心放在了便于游击作战、群众基础良好的南梁地区,建立了巩固的红色政权。事实证明,这一重要决策是正确的。习仲勋在总结这一段历史时指出:“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陕甘边的党组织、红军战土和人民群众,经历了长期而残酷的反革命‘围剿’和来自党内‘左’右倾路线的干扰,历遭艰险,几经起伏,终于使红日驱散乌云,胜利的曙光映红陕甘高原的山山水水,把苏维埃的种子传播到革命形势比较落后的中国西部,成为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失败后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7】

2、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深入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在人民战争中获新生。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8】1933年冬,张策、习仲勋等同志就来到华池南梁一带,深入宣传革命道理,讲南方苏区的革命形势,讲地主的剥削和压迫,讲军阀和民团的暴行,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思想,巩固了红色政权的革命基础。同时,还成立了雇农工会、贫农团和农民联合会,发动人民群众打土豪、分财物,进行土地革命。南梁政府成立后,组织、领导根据地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开展战勤服务工作,组织担架队、运输队运输物资,抢救伤病员;建立赤卫队、递步哨等组织,为红军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传送情报;配合和支持主力红军和游击队作战,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力量,保卫和巩固了边区的红色政权。

3、扩建红军,建立统一战线,在既联合又斗争中求发展。有相当数量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9】面对敌人的大规模围剿和敌我力量的悬殊对比,若只有游击队,而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就不能对付训练有素国民党军队,就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因此,陕甘边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人十分注重军队建设,实行自愿的兵役制,成立军政干部学校,培养军政干部。到1934年底,红二十六军发展到2000多人,红军游击队扩大到3000多人,赤卫军发展到5000多人,武器装备也有了较大的改善,政治素质、军事技术和作战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坚强柱石。同时,对白军俘虏,保持中立的民团、土匪,哥老会、扇子会、红枪会、硬肚、软扇等会道门采取教育、争取、改造和使用的政策,使其向红军靠拢,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反之,则坚决予以消灭,在既联合又斗争的环境中求得发展。在党的教育和政策感召下,1934年10月,郭宝珊率领120余人在庆阳新堡宣布起义,参加红军,改编为西北抗日义勇军,下辖三个大队,郭宝珊任司令员,为巩固红色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

4、始终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相结合。“枪杆子里出政权”,只有军事斗争的胜利,才能为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南梁政府建立之前,根据地就开展了以打土豪、分浮财,废除地主债权为内容的土地革命斗争。南梁政府建立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土地革命的政策和法令,成立了土地委员会,专门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以土地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斗争。武装斗争伴随着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的始终,土地革命的胜利,解决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调动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促进了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红色政权的巩固发展,又保卫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

5、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行民主政权建设。南梁政府的建立,是陕甘边进行民主政治的有益尝试。根据地的政权是人民群众的政权,充分吸收人民群众参与政权建设和事务管理,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蔡子伟回忆:“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办法是按照人数比例产生代表,工人,农民、军人、妇女等各界均有代表,照顾到各个方面。”【10】张策回忆:“雇农每5人选举一名代表,贫农每10人选举一名代表,中农每20人选举一名代表,富农、地主没有选举权。”【11】这些办法和规定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觉悟,维护了群众的民主权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欢迎。


注释:

【1】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第15、16、743页。

【2】《习仲勋1945年7月11日在西北党的历史座谈会上谈陕甘边苏区的创建》,载刘凤阁、任愚公主编《红二十六军与陕甘边苏区》(上),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09页。

【3】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第668、669页。

【4】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第19、20页。

【5】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第624页。

【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页。

【7】《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218页。

【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6页。

【9】《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页。

【10】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第624页。

【11】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第401页。

 

文章来源:市委党史办



上一篇:  

下一篇: